《快樂和痛苦一樣傷人》
我們經常以「喜悅」為修行的成果,並認為只有「困難」是要去克服的。其實這只對了一半。
在我的教學之中,也通常從「看清憂苦的根源」來帶著學生們起修去練習覺察。但事實上,覺察的功夫稍稍到位時,自然會發現,歡喜與憂苦的根源並無二致。
【會帶來喜悅的,在它消失的時候,便會產生憂傷,因此喜悅和憂傷其實是相生的。】
譬如老闆嘉獎你了、伴侶體貼你了、孩子乖巧聽話了,多麼令人歡喜,這時候可能會心想:「還好我有讀那些書,有上課,還好我有認真學習….,所以我應該已經修得不錯了。」
殊不知老闆嘉獎別人了、伴侶這陣子冷淡、孩子開始聽別人(朋友、男女友)的話…,所以,是你沒修好還是退轉了?
【其實是因為我們太著眼在「消滅苦」,而非「消滅苦因」。
如果我們真的有足夠的覺知之力,去時刻地警覺到「我的喜悅是來自於『我渴求被愛』」就如同警覺「我的悲傷是來自於『我渴求被愛』」,那麼這份「我渴求被愛」的苦因便會更快速地消失。】
佛經裡頭曾提到我們身處在一個「純苦無樂」的世間,當年乍聽這個說法時,感覺很震撼,心中不太服氣,有點懷疑這是否是一種以恐嚇恫嚇來勸人向善的手法。
但如今,知道這四字背後有深刻的義理,因為,我們一生下來,就注定了一個身體衰敗病苦的過程,所以人的一生,至少就有身體的毀壞之苦為基礎了;
而「求不得」、「愛別離」、「怨憎會」這三苦,又時不時來穿插演出,攪惱我們;
在人生八苦(註)之中,我認為最隱微難解的便是「五蘊熾盛」之苦,
它是指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不平靜,沉重而難以轉化,白話來說就是毛多、固執、妄念多、身心敏感難安撫。
既然世間純苦無樂,所以我們所感受的樂,都是由「苦的減少」所帶來的,
而其中,你有多麼訴求於樂,那麼此樂的反撲便會相對變大。
為了真正減輕苦所帶來的負擔,我們就得去洞澈「苦因等同於樂因」,同步地去克服苦與樂,超然處之,最終到達八風(註)吹不動之處。
#人生八苦
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五陰熾盛(五蘊熾盛)苦。
#八風
又名八法。世間有八法為世間之所愛憎,能煽動人心,故名八風。
一利、二衰、三毀、四譽、五稱、六譏、七苦、八樂也。
.
圖:蘇東坡與佛印
蘇東坡與佛印是知交好友,他們兩人之間有一則相當有趣的故事,是「八風吹不動」的典故----
https://kknews.cc/zh-tw/culture/ogapj8o.html